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cgy6060的博客

小草的寄语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【转载】关于律诗的起承转合  

2014-02-28 15:07:33|  分类: 默认分类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【转载】关于律诗的起承转合 - cgy6060 - cgy6060的博客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律诗八句的写法
1、先景后情
2、先情后景
3、情景交融
4、八句都写景
我们首先要学习的是“1、先景后情”。先景后情,是初学者最容易体会“起承转合”的写法,也是唐诗中最普遍的写作方法之一。很好理解,触景生情,或是即景生情。
这里给大家说一下,五律字少,比较适合写景。而七律字多,不适合写景,比较适合抒情。”这个是原讲义的说法。诗,言情言志,我的理解是,要看你的诗是写什么内容,由内容来定的,不能一概而论。大体是这样,应该这样说。
再次强调:初学者要写好起承转合,最快的捷径:是先学先景后情”。千真万确。
律诗的对偶特点:1、两句为一联2、词性相当3、平仄相对4、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5、句子结构要相同。律诗的对偶【我们可以叫对仗】
我们今晚就开始交流“起承转合”。起承转合——是律诗的骨架,是章法,大多数的律诗都是遵循这个,这个大家要知晓。绝句亦同。
我们都知道,《红楼梦》中香菱学诗一段,香菱拜黛玉为师时,黛玉道:“什么难事,也值得去学!不过是起承转合,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,平声对仄声,虚的对实的,实的对虚的,若是果有了奇句,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。”可见,起、承、转、合,是很关键的。起承转合可以说是格律诗的基本骨架。
格律诗讲究起承转合。律诗如此,绝句也一样。写一首诗,也就是做一篇文章,必须是先有写作的目的。想好要写什么,怎么样写,主题是什么,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。
目的,想好要写什么,怎么样写,主题是什么,写作思路要完整,脉络要清晰,要让读者读着明白,那就要安排好先交代什么,后交代什么,顺序不能乱。如果想到什么就写什么,是很容易乱的。
有时,作者写的东西,作者自己心里很清楚,读者却把握不住作者的思路,可能就是起承转合没有安排好。那么,起承转合是怎样的呢?
所谓起、承、转、合,就律诗言,第一二句是起联,也叫首联;第三四句是承联,叫次联或颔联;第五六句为转联,也叫颈联或三联;第七八句为结联或称末联(尾联)。对于绝句,则首句为起句,
次句为承句,第三句为转句,第四句为结句(也就是合句)。其法各有不同。
起,也就是开头。或引事起,或就题起,或对景兴起,或比起等等。起,总之要突兀峥嵘,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,或如闲云出岫轻逸自在。明谢榛【四溟诗话】云:“凡起者当如爆竹,骤响易彻”。说白了,起,就是把想要说的事情,想办法来一个好的开头,用这个话头,来引出下面想说的话来。
起笔来势突兀,有银瓶乍破的感觉,才能在开头就很好地抓住人的眼睛,吸引读者往下读。
承,承接,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,自然地按着顺序往下说。其主要作用是将起句提出的话题进一步深化。应注意与题目相扣,并紧接起句之立意,扩展起句,或写景,或抒情,或引事列证,不可松泛,也不可肆放,要尽量做到一气贯注,要与起笔衔接,不能脱节。
古人曾云:“要如骊龙之珠,抱而不脱。又如草蛇灰线,不即不离方称佳妙”。这就是承接之要领。承联大体根据起联的缓急而承接,要注意匀称协调。起联急,那么承联应使之纡缓;起联缓,那么承联宜坚挺跟上。
其中或景生情,或情生景。或抒情,或写景,或叙事,均须以虚实相融。景为实,情为虚,前者写实的,后者就要写虚;前者写虚的,那后者就要写实。
虚实相间——是律诗写作之法。如果都写实就会显得呆板,如果都写虚也会显得浮滑。若是专写情或专写景,就很难达到生动空灵、渊永超迈的效果。二句为“承”,承句承起笔一句,一般仅浑括大概。点醒题意,全在承句,而且还要留有不尽之意,以开下文转笔一句。这个学者不可不知。
转,转折,在第三联,又称颈联。我们知道起承二句写景,是为后面的情做铺垫,也就说到转联,要转情了。那么,转联既要照顾前面的景,不能转得离了谱,还要转到欲表达的情上,不能随意乱转。
也就是要俯仰上下,照顾前后。所以转联又称为“颈联”,在绝句中,叫第三句,转句在一首诗中占极重要之地位,必须转得有精神,有变化,又要与起承相揖让,更要如疾雷破山,是读者之前想象不到的,要使读者惊愕。
要灵活,又不可离题太远,要能与前后相照应,才算转得到位。转是主题要伸展出去的预备动作,是诗的着力点,将诗推上高度全在此句。
结,结束,又称合句。在绝句中为第四句,律诗中则为第四联。结句之意,即是将前面三句或三联,作一总结以收笔。古人云:“合处要风回气聚,渊永含蓄,如剡溪之棹,自去自回,且须言有尽而意无穷”。指的就是结句要做到言尽意不尽,要把作者引到你句号之后无穷无尽的回味。
杨载之【诗法家数】亦云:“作诗结句尤难,无好结句,可见其人终无成也”。【说诗晬话】又云:“收束或放开一步,或宕出远神,或就本位收住。合句要回主题,是全篇境界的统领,应该警策有力或是妙语寄奇情。或开一步,或放一句,以言尽而意无穷为上佳。
在绝句中,起承转合,它是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,感情波澜的自然起伏或事理的内在逻辑往下写的。
这样往往表现为起、承、转、合在一首诗中四句的具体运用。“起”,诗的开头;“承”,接着开头的意思加以扩展;“转”,是转折,开拓新意;“合”,是结束全篇。
要写好绝句,要求:起要扣题、突兀;承要连贯、自然;转要新颖、巧妙,多为结句作准备;结要含蓄、深邃或铿锵有力,醒明本旨,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。
简单地说,起承转合要求:起要扣题,承要自然,转要新巧,合要点睛。
如:王维【渭城曲】渭城朝雨浥轻尘,客舍青青柳色新。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。
起句交代了送别朋友时的气候和地点,宣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氛围;承句是对起句不足之意的进行了补充,点明送别朋友的具体季节和景致;转句“劝君更尽一杯酒”以劝酒方式,巧妙笔锋一转,以诚挚的热情表达对朋友的难舍之情;合句以再见无期,知音少来进一步表达难舍、怜惜之情,可为七绝中的上品。
黄巢【题菊花】飒飒西风满院栽,蕊寒香冷蝶难来。他年我若为青帝,报与桃花一处开。
起句“飒飒西风满院栽”点明时令和主题,承句“蕊寒香冷蝶难来”是对起句的主要景色加以扩展。转句、合句正是起承两句感情的自然发展,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“青帝”(司春之神),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。抒发了作者豪壮的思想感情。
我们再看一首,杜牧的《赤壁》 “折戟沉沙铁未销,自将磨洗认前朝。  东风不与周郎便,铜雀春深锁二乔。”  
起句交代事件的起因,是因为捡到一块废铁,一块埋藏于沙土下面的折断了的戟。承接句进一步交代,回去经过清洗打磨后,认出是古时留下的。至于是什么时候的东西,作者没有讲。但因为题目里交代了“赤壁”二字,我们知道是三国时期的。这样,就顺便扣上了赤壁古战场这样的题。第三句转折,作者笔锋一转,做了一个假设,假如东风不帮助周郎会怎么样呢?看看尾句怎么结的?很有意思,作者不说战争的结局会如何向相反方向转化,却是说二乔的命运。
其实二乔的结局在此也就代指了战争的结局。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跳转。东风句的出现,在我们初读此诗的时候,你会觉得很突然。我们无论如何想象不到东风与废戟的关系,似乎八竿子也打不着。而当我们读完最后一句的时候,才明白它的妙用。这就是转折的妙处,这就是波澜。从捡拾废戟而磨洗,因磨洗而认前朝,进而想到东风,于是假设,最后妙结,技法高明。
再看一首杜牧的绝句《过华清宫》长安回望绣成堆,山顶千门次第开。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。
起句从“长安”入手,紧扣题目,因为是过华清宫。“回望”的,是“绣成堆”,风景优美。承接着交代,不仅仅是风景,还有山顶的一道道的门,一道道的门依次打开。当然,这里我们要明白,这是一种想象,不一定是真的望见。比如千门就是一种夸张的修辞方法,肯定不是真的有一千座门。
乍一看,“回望”、“千门开”、“妃子笑”,这三者之间看不出有什么联系。但全句一出,“无人知是荔枝来”。原来是在说荔枝。全诗用词巧妙,你看这依次打开的“千门”,那么秩序井然,是为了把传递情报的千里驿站变为运送荔枝的特快专递。
尤其是那个“笑”字,使我们不得不想起“一笑倾城、再笑倾国”的故事。这里的讽刺意义是巨大的,这也体现了诗的艺术力量。关于【起承转合】今天就讲到这里,多了也难以消化,大家从中慢慢品味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306)| 评论(117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